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古汉语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小语 语言学 2022-12-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FOCUS ON US


《古汉语研究》2022年第3期



详细目录

文章摘要

古汉语“主语+之+谓语”结构辨似


柳士镇

摘要:“主语+之+谓语”中“之”字的作用有两种,以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更为常见。本文讨论“主语+之+谓语”中“之”字作为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的用法,探究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辨析若干疑似用例;尝试以此解释独立成句的“主语+之+谓语”结构;认为应将“之”字这类用法纳入语法条例,以使古汉语语法更具解释力。

关键词:“之”;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独立成句;增订条例



汉语自反类动词被动标记语法化原因探究


夏海燕

摘要:本文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视点出发,探究汉语中“见”“被”“吃”“着”等被动标记语法化的动因,并揭示语义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被”“吃”“着”等作为动词使用时,其基本义具有自反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受影性,因此可以称之为自反类动词。自反类动词语义中所包含的自反性和受影性正是促使这类动词向遭受义进行语义演变,并进一步演化成为被动标记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自反性;受影性;个人空间;遭受义;语义扩张;语法化



从满汉合璧文献看语气词“啊、吧、吗、呢”的出现时间

孟繁杰 李焱

摘要:“啊、吧、吗、呢”是现代汉语最基本的语气词,通过考察清代满汉合璧文献中这些语气词的分布和特点,并与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语气词“啊、吧、吗”率先出现在满汉合璧文献中。而“呢”虽然在明代已经出现,但直到清代才在北方话中全面代替“哩”,这主要是受到满语语气词“ni”的影响。

关键词:满汉合璧文献;语气词;语言接触



王念孙《广雅》“丽,施也”疏证今析


虞万里

摘要:王念孙在疏证《广雅》过程中,多以《广雅》训诂为准而修正传世经典传注。然亦偶有《广雅》训诂与传注相同却不合经义者,如《广雅》“丽,施也”与《尚书·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孔传同,但经与《尚书》其他经文和“丽”字声韵以及历史史实作综核分析,“丽”应是“罗”之借字,由罗网本义引申为法网、刑法、法律,而非“施”义。

关键词:广雅疏证;尚书多方;丽施也;通假



《本草纲目》引《尔雅》植物异名考源四则

臧志文 陈建初

摘要:《本草纲目》广征博引古籍文献,直接引用《尔雅》高达240条。其引自《尔雅》的植物异名,考据精审者甚多,但也有考释不确,存在异名与正名非同一植物的错讹情况。本文简选四例,试从词源角度来正古文献植物异名之混,以期为本草学和词典编撰、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词源;本草纲目;尔雅;植物异名



隋唐墓志文献典故词语考释


周祥

摘要:论文立足墓志材料,通过考察词源、把握语境、比勘文例和分析语素等训诂方法,探索考察了“岸树”“藏牙”“抽笋”“泪柏”“裘裳”“藤鼠”“悬蛇”“撰屦”等典故词语的结构形式和意义来源,试为石刻文献释读、石刻词汇研究、汉语史研究以及语文辞书的编纂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隋唐;墓志;典故词



用为“迩”之“逐 ”诸字补说


蔡一峰

摘要:在近年发布的出土文献材料中,不断出现“逐 ”读为远迩之“迩”的用字现象,前所未见,备受学界关注。这个“逐 ”和追逐 的“逐 ”是同形字,至于为何能用为“迩”,学者有不同看法,其中以逐”从“豕”声,与“尔”声字“迩”音近相通的说法影响最大。综合考察和辨析最新材料以及相关诸字的形音义,本文指出“豕”实未见有坚强的谐声证据,作为“迩”字异体的“逐 ”是“”的省声字,可以上溯到甲骨文时代。“豕”旁不表音,文献中也不存在“豕”声字与“尔”声字的通用关系。

关键词:出土文献;谐声通假;逐 ;迩;豕



日藏汉文古写本禅籍俗字研究价值略论


王长林

摘要:日本散藏大量室町、江户时代的汉文写本禅籍,俗字十分丰富,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丰富域外汉字研究素材,二、促进禅籍字词关系研究,三、匡正印本禅籍的文字讹误,四、助推大型字典的修订工作。作为禅宗语言的“原生态”,日藏汉文写本禅籍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有待全面发掘并开展系统的研究整理工作。

关键词:禅宗文献;写本;俗字;近代汉字;域外汉籍



从蒙、汉语言接触看“弼马温”的音义组合


宋洪民 尹义君 丁浩冉

摘要:“弼马温”的比喻意义是避马瘟,其字面意义是“辅助管理马匹的人(或官员)”,“温”是蒙古语音译为汉语的成份,来源于蒙古语中的γul、gül后缀,该后缀加于动词后,构成表示从事与该动词相关事情的人的名词。

关键词:语言接触,弼马温,蒙古语,γul、gül后缀



晚唐宋初宕摄合口三等字的洪音化


李广宽

摘要:宕摄合口三等字的洪音化是近代语音史上的重要音变,元代以前反映这一音变的材料很少,鲜有学者讨论。笔者在《碛砂藏》随函音义中发现了大量音变证据,根据混切和系联,足以说明宕摄合口三等字已经完成洪音化进程,这反映的是宋初通语的演变状态。该音变已被《集韵》作为语音依据,应用于异体字的整理实践。音变原因是,i介音被音节中发音部位靠后的其他音素排斥丢失所致(iu → u/G  AN)。中唐-五代-宋初三个时段的佛典音义对恍字注音显著不同,推知该音变在晚唐五代发生并发展,宋初完成。这一结论可与现代南方方言及当前研究对其所作的断代相印证。

关键词:宕摄合口三等字;洪音化;宋初通语;音变原因;音变时代



清末抄本韵书《太极音韵》所记河洛方音

赵祎缺

摘要:新发现的清末河洛地区抄本韵书《太极音韵》是在《五方元音》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该书发生位移、改变口呼等小韵的考察,获得28条河洛声韵特征。有些方音与现代偃师、洛阳方言有异:开口知二庄还未完全进入精组、止摄开口日母字正处在向来母转读中、假摄章组字和咸山摄三等知章组入声字仍隶属蛇部、宕摄三等知章组入声字读开口呼等,表明现代河洛音系在清末尚未完全最后定型。

关键词:《太极音韵》;河洛地区;声韵特征


《古汉语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相关阅读:

荐读 | 《古汉语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

荐读 |《古汉语研究》:深耕“冷门绝学”弘扬中华文明


编辑:常睿琦

审核:刘雪燕

审阅:洪帅

来源:公众号“古汉语研究”


扫码关注我们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